對外漢語教學法自考大綱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大綱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5-03-30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課 程 考 試 大 綱
對外漢語教學法
(課程代碼:01210)
湖南省教育考試院組編
2016 年 12 月
第一部分 課程性質(zhì)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zhì)與特點
對外漢語教學法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yè)的選考課程, 是本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
本課程集中體現(xiàn)了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特色,在整個對外漢語專業(yè)課程體系 中具有指導作用和樞紐作用。指導性是指它涵蓋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理論和基 本方法,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具有指導作用;樞紐性是指它在現(xiàn)代漢語、語言學 概論、中國文化概論等先修課程的基礎上,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來講解和演示對外 漢語教學的原則、方法和技巧,同時指導考生將理解融會貫通運用于對外漢語教 學的實際操練之中。該課程的理論性與應用性很強,并與多學科交叉。它與語言 學、心理學、教育學、跨文化交際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有密切關(guān)系,也需 要與國外第二語言教學理論接軌。此外, 該課程又密切聯(lián)系教學實際,把所學知 識應用于語言教學實踐,回答對外漢語教學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
本大綱立足于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適應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向。大綱敘述的 內(nèi)容盡可能簡明實用,便于自學。
二、課程目標與基本要求
通過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講授和討論,系統(tǒng)地了解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理論、教學理 論和教學法,為以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和語言研究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礎。通過本 課程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考生應達到以下要求:較系統(tǒng)的了解對外漢語教學發(fā) 展的歷史和現(xiàn)狀、學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規(guī)律及基礎知識,并能把所學知識應 用于語言教學實踐,從而能分析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般性問題。
三、與本專業(yè)其他課程的關(guān)系
對外漢語教學法是漢語言文學的一門為重要的專業(yè)課程,在本專業(yè)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本課程的前修課程是現(xiàn)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文化概論等,它們 有助于考生學好本門課程。其中,現(xiàn)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可以幫助考生掌握語言 學的基本理論,打下語言學知識的夯實基礎,中國文化概論則對考生更好的理解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和跨文化交際的內(nèi)容有所幫助。
第二部分 考核內(nèi)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對外漢語教育是一門專門的學科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考生需達到以下要求:理解、掌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的性質(zhì)、任務和特點;弄清楚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母語 和外語、本族語和非本族語、目的語;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涉 及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的各個方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一)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名稱(重點)
識記:語言教學中有關(guān)語言的幾個基本概念的定義: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 母語和外語、本族語和非本族語、目的語
(二)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性質(zhì)和學科特點(次重點)
理解: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的性質(zhì)、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的特點
(三)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定位與爭論(一般)
識記: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定位
(四)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任務和學科體系(一般)
理解: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任務、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體系
第二章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考生需達到以下要求:初步了解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的歷史及現(xiàn)狀;了解世界漢語教學的發(fā)展特點。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一)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回顧(次重點)
識記:開創(chuàng)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確立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的一些標志性事件 (二)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次重點)
識記:學科地位確立、學科教育體系和課程體系建立的一些標志性事件
(三)世界漢語教學的發(fā)展特點(一般)
理解:世界漢語教學的發(fā)展特點
第三章 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和教育學基礎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考生需達到以下要求: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有清楚 的了解,認識到對外漢語教學學科要關(guān)注的有關(guān)語言的一些特殊的不同于語言學 教學和語文教學的方面,加強學科意識; 樹立以考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了解教 師的角色定位。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一)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重點)
識記: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
理解:功能主義語言學中的一些經(jīng)典理論(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語言形 式和語言功能、話語分析和會話分析、言語行為理論和會話含義理 論)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影響;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有利因素及 學習難點
應用: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有利因素及學習難點的認識
(二)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次重點)
識記:歷史比較語言學、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轉(zhuǎn)換生成語言學、功能主義語 言學的代表人物
理解:語言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四大主要思潮(歷史比較語言學、結(jié)構(gòu) 主義語言學、轉(zhuǎn)換生成語言學、功能主義語言學)
應用:語言的基本特征及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三)對外漢語教學的教育學基礎(次重點)
識記: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
理解:四種教學過程的模式、九條普遍的教學原則
應用:四種主要的教學方法
第四章 對外漢語教學的心理學基礎和文化學基礎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考生需達到以下要求:了解語言的生理—心理基礎;總結(jié)、 發(fā)現(xiàn)漢語詞匯、語法及語用體系中的文化因素;認識到正確對待本民族文化和非 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了解語言教學中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一)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重點)
識記:語義文化的定義、語構(gòu)文化的定義、語用文化的定義
理解: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文化因素、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原則
應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方法
(二)對外漢語教學的心理學基礎(次重點)
識記:言語活動在大腦皮層上的機能定位、記憶的類型、第二語言記憶的 過程、遺忘的規(guī)律、大腦功能側(cè)化
理解:大腦功能側(cè)化與語言習得的“關(guān)鍵期”假說,影響遺忘的因素及對第二
語言教學的啟示;與第二語言教學法關(guān)系密切的幾個心理學流派: 格式塔心理學、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
(二)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次重點)
識記:文化的分類,跨文化交際的定義,交際文化的定義
理解:文化的特征、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跨文化交際的特點、跨文化交際 中文化的沖突與適應
應用:跨文化交際中對待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
第五章 語言習得理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考生需達到以下要求:能夠理解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之間 的區(qū)別與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熟悉第一語言習得的三種理論與假說:刺激—反應論、 先天論、認知論;熟悉第二語言學習的三種理論與假說:對比分析假說、中介語 假說、克拉申的輸入假說。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一)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假說(重點)
識記:中介語的定義
理解:第二語言學習的三種理論與假說:對比分析假說、中介語假說、克 拉申的輸入假說;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的異同比較
(二)第一語言習得及主要理論和假說(次重點)
識記:兒童第一語言習得的基本過程(五個階段)
理解:第一語言習得的三種理論與假說
(三)語言學習與習得(一般)
識記:習得的定義、學習的定義
理解:習得與學習的不同
第六章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考生需達到以下要求:掌握兩種語言分析方法——對比分 析法、偏誤分析法;關(guān)注并了解語言學習者的個體因素,認識到研究學習者的重 要意義。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一)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研究(重點)
識記:對比分析的定義、偏誤的定義
理解:對比分析的理論基礎、步驟、意義與局限;偏誤分析的理論基礎、 步驟、意義與局限;偏誤的來源
應用:結(jié)合案例,進行對比分析;結(jié)合案例,進行偏誤分析
(二)學習者的個體因素(次重點)
識記:與學習者的個體因素有關(guān)的幾個基本概念的定義:認知方式、場獨 立性和場依存性、審慎型與沖動型、歧義容忍度、融合型動機與工 具型動機
理解:語言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動機、態(tài)度、性格)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 作用
第七章 第二語言教學法主要流派與發(fā)展趨勢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考生需達到以下要求:了解第二語言教學法主要流派產(chǎn)生 的背景;了解第二語言教學法主要流派的教學原則、教學程序及不足之處;了解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第二語言教學法發(fā)展的新趨勢。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一)認知派與經(jīng)驗派教學法(重點)
識記:四大派(認知派、經(jīng)驗派、人本派、交際派)各自包含的教學法
理解:六種教學法流派(語法翻譯法、直接法、情景法、聽說法、視聽法、 認知法)的代表人物、產(chǎn)生背景、理論基礎、 教學原則、教學程序 及不足之處
應用:對語法翻譯法、直接法、情景法、聽說法、視聽法、認知法的運用
(二)人本派與功能派教學法(重點)
理解:三種教學法(默教法、全身反應法、交際法)的代表人物、產(chǎn)生背 景、理論基礎、教學原則、教學程序及不足之處
應用:對默教法、全身反應法、交際法的運用
(三)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發(fā)展趨勢(次重點)
理解: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發(fā)展新趨勢
第八章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應用(上)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在把握了現(xiàn)代第二語言教學史上有較大影響的教學法流派并探討教學法發(fā)展 趨向的基礎上,本章和下一章將從“教”的角度集中討論對外漢語教學的一些理 論問題和應用問題,這也就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體系中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和應用 研究部分。把對外漢語教學看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的話,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 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四大環(huán)節(jié)。本章和下一章的內(nèi)容,主要是圍繞著這四大環(huán)節(jié)。 對外漢語教學的涵蓋面很廣,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等級、受教育類型來看,在教 學目的、內(nèi)容、方法等方面的差異性極大。這兩章主要針對的是基礎階段、特別 是初中級階段的對外漢語教學。因為這一階段學習者人數(shù)最多,從一定意義上也 是最能體現(xiàn)第二語言教學特點和規(guī)律的。這一章所探討的教學目的、課程設置、 教學原則和教材編寫,主要在這一范圍之內(nèi)。通過本章的學習,考生需達到以下 要求:把握對外漢語教學目的、基本教學原則;了解、掌握教材選用和編寫的原 則、教材的體例和一般內(nèi)容;熟悉對外漢語教材的類型及部分教材。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一)對外漢語教學目的與課程設計(重點)
識記:對外漢語教學內(nèi)容,言語技能的定義,言語交際技能的定義,語用 規(guī)則的定義
理解:對外漢語教學目的
(二)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與選用(次重點)
識記:教材設計的類型(按教材的體例分、按遵循的主要教學原則分),我國對外漢語教材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各階段的代表性教材
理解:教材編寫和選用的原則
(三)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教學原則(一般)
理解: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教學原則
第九章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應用(下)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考生需達到以下要求:了解教學過程、課堂教學的特點和 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學實例,使考生把握對外漢語要素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應對策 略,并具備一定的分析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水平測試、成績測試、 診斷測試和學能測試的區(qū)別;了解效度、信度和區(qū)分度對衡量測試質(zhì)量的重要意 義,對漢語水平測試有一般性的了解。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一)對外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教學(重點)
識記: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教學的任務
理解:語音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詞匯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語法的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漢字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應用:對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的教學方法的運用
(二)語言測試(次重點)
識記:語言測試的種類;與語言測試有關(guān)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定義:學能測 試、成績測試、水平測試、診斷測試
理解:語言測試的主要題型、語言測試的評析標準
(三)對外漢語教學過程與課堂教學(一般)
識記:教學過程的四個基本階段、教學活動的四大環(huán)節(jié)
理解: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特點、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應用:課堂教學技巧
第三部分 有關(guān)說明與實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層次表述
本大綱在考核目標中,按照“識記”、“理解”、“應用”三個能力層次規(guī) 定其應達到的能力層次要求。各能力層次為遞進等級關(guān)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 的基礎上,其含義是:
識記:能知道有關(guān)的名詞、概念、知識的含義,并能正確認識和表述,是低 層次的要求。
理解: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 握有關(guān)概念、原理、方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是較高層次的要求。
應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聯(lián)系學過的 多個知識點分析和解決有關(guān)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是最高層次的要求。
二、教材
1 .指定教材: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劉?,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
2 .參考教材: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趙金銘,商務印書館,2004 年版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呂必松,國家教委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查委 員會辦公室內(nèi)部資料, 1996 年版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李泉,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年版
第二語言教學論,周小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趙永新,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997 年版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陳昌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
對外漢語本體教學概論,張旺熹,商務印書館,2013 年版
對外漢語教學法,吳勇毅,商務印書館,2012 年版
三、自學方法指導
1.在開始閱讀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閱大綱中有關(guān)這一章的考核知識點 及對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和考核目標,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 數(shù),有的放矢。
2 .閱讀教材時,要逐段細讀,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個知識點,對 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對基本理論必須徹底弄清,對基本方法必須牢固 掌握。
3.在自學過程中,既要思考問題,也要做好閱讀筆記,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 這可從中加深對問題的認知、理解和記憶, 以利 于突出重點,并涵蓋整個內(nèi)容,可以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4.完成適當?shù)妮o導練習是理解、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 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 問題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做練習之前,應認真閱讀教材,按考核目 標所要求的不同層次,掌握教材內(nèi)容,在練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合理 的回顧與發(fā)揮,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題時應注意培 養(yǎng)邏輯性,針對問題圍繞相關(guān)知識點進行層次(步驟)分明的論述或推導, 明確各層次(步驟)間的邏輯關(guān)系。
四、對社會助學的要求
1 .應熟知考試大綱對課程提出的總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
2 .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能力層次,并深刻理解對各知識點的考核目標。
3 .輔導時,應以考試大綱為依據(jù),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不要隨意增刪內(nèi)容, 以免與大綱脫節(jié)。
4.輔導時,應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宜提倡“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 主動爭取幫助,依靠自己學通”的方法。
5 .輔導時,要注意突出重點,對考生提出的問題,不要有問即答,要積極啟 發(fā)引導。
6.注意對考生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要引導考生逐步學會獨 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解決問題。
7.要使考生了解試題的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個能 力層次中會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
8.助學學時:本課程共 6 學分,建議總課時 108 學時,其中助學課時分配如 下:
五、關(guān)于命題考試的若干規(guī)定
1.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內(nèi)容和考核目標都是考試內(nèi)容。試題覆蓋到章, 適當 突出重點。
2 .試卷中對不同能力層次的試題比例大致是:“識記”為 20% 、“理解”為 40%、“應用”為 40%。
3 .試題難易程度應合理:易、較易、較難、難比例為 2 :3 :3 :2。
4.每份試卷中,各類考核點所占比例約為:重點占 60%,次重點占 30% ,一 般占 10%。
5.試題類型一般分為:單項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
6 .考試采用閉卷筆試,考試時間 150 分鐘,采用百分制評分,60 分合格。
六、題型示例(樣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分,共■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卡” 上的相應字母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 .喬姆斯基提出的語言獲得理論是
A .刺激反映論 B .先天決定論 C .相互作用論 D .循序漸進論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分,共■分)
1 .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進行的漢語作為 的教學。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分,共■分)
1 .對比分析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分,共■分)
1 .簡述偏誤分析的方法與步驟。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分,共■分)
1 .試述語法翻譯法的理論基礎、主要特點及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