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學,職校招生與學歷提升信息網。

分站導航

熱點關注

好上學在線報名

在線咨詢

8:00-22:00

當前位置:

好上學

>

職校資訊

>

招生百科

認知心理自考大綱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大綱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5-04-05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課 程 考 試 大 綱

  認知心理

  (課程代碼:00471)

  湖南省教育考試院組編

  2016 年 12 月

  第一部分 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與特點

  認知心理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應用心理學(本科)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認 知心理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類專業(yè)為培養(yǎng)和檢驗考生的認知心理的基本理論 知識和應用能力而設置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

  認知心理是人的復雜心理系統中的子系統,主要研究注意、感覺、知覺、記 憶、表象、想象、思維、問題解決、概念、言語等諸多心理現象的形成、發(fā)展的 特點和規(guī)律性。其內容有明顯的辨證性、反映性、能動性、層次性、整體性、綜 合性和應用性特點。自學考試命題中應充分體現本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二、課程目標與基本要求

  設置本課程的具體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深刻地、準確地掌握認知心理的基本 概念和由這些概念組成的概念體系,使日常概念上升到科學概念水平;學習和掌 握支配認知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能較好地對認知心理活動進行預測和控制;培養(yǎng)和 提高正確分析和解決認知心理問題的能力,也要重視認知心理研究的進展和認知 心理在實踐中的意義,以便畢業(yè)后自覺地適應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與本專業(yè)其他課程的關系

  認知心理是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一門極為重要的專業(yè)必修課程,在應用心理學 專業(y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課程的相關課程是學習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學校心 理學、人格心理學、心理咨詢原理與技術。這五門課程可以幫助我們掌握認知心 理課程的基本概念與理論,有助于更好地學好本門課程。

  第二部分 考核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總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認知心理的研究范圍、任務和發(fā)展;初步了解認知心理 的研究狀況;認清人的認知心理實質;聯系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生活實踐,說明認 知心理的重要意義。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認知心理概述(一般)

  (一)認知心理的范圍和意義

  認知心理的范圍,認知的低級形式和高級形式。認知心理過程與信息加工理 論。認知心理知識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建立。認知心理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意義。

  (二)認知心理的實質

  人的認知來源于客觀現實,腦是心理器官,人的認知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 能動的反映。

  (三)個性傾向性對認知心理的影響

  個性傾向性。個性傾向性對認知心理過程的依賴性,對認知活動的推動作用。

  (四)認知心理的意識性

  心理的意識和無意識之爭。人的意識和行為在人的認知活動中同樣重要。認 知心理的某些成分可能沒被意識到,在必要時也可以進入意識。

  (五)個體認知發(fā)展

  個體認知發(fā)展的階段性和連續(xù)性。認知階段的劃分,讓.皮阿杰的兒童認知 發(fā)展理論。

  第二節(jié) 心理是腦的機能(次重點)

  (一)腦是產生心理的器官

  認知心理的產生和心臟無關。睡眠、麻醉、腦受損傷和近代腦科學的進展, 都證明腦是心理的器官。

  (二)腦的結構

  神經系統,腦是由神經元組成的。神經系統包括周圍神經系和中樞神經系統 兩大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

  (三)腦神經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

  興奮和抑制。興奮和抑制的擴散、集中與相互誘導規(guī)律。

  (四)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

  反射和反射弧。分析器。反饋對反射活動的制約和調整。

  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生理現象,也是心理現象。第一信號系 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兩種信號系統的協調活動。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

  (五)合理地使用大腦

  經常用腦可以增強腦的靈敏度,大腦疲勞會使認知能力降低,過度疲勞可以 引起神經癥。保證腦神經正常的新陳代謝,提高智力活動的效率。

  第三節(jié) 認知心理研充的進的展(重點)

  (一)哲學思辯階段

  柏拉圖的“理念”觀。亞里斯多德關于認知的思想。

  十七八世紀歐洲對認知的討論。唯理論、 經驗論、聯想主義等哲學思想的影響。

  (二)從思辨到實驗室的科學研究

  馮德的元素分析;艾賓浩斯對記憶的實驗研究;曲勒佩思維的實驗研究。

  信息論和計算機科學對認知心理研究的影響

  三、考核知識點

  (一)認知心理的范圍和任務

  (二)認知心理是腦的機能

  (三)客觀現實是認知心理的源泉

  (四)認知心理的能動性

  (五)個性傾向性對認知心理的制約性

  (六)認知心理的意識性

  (七)心理和行為

  (八)個體心理的發(fā)展

  (九)心理是腦的機能

  (十)認知心理研究的進展

  四、考核要求

  (一)認知心理的范圍和任務

  1 .識記:(1)認知心理的范圍;(2)認知心理的層次。

  2 .領會:(1)認知心理在教育領域中的意義。

  (二)認知心理的實質

  1 .識記:(1)認知來源于客觀現實;(2)腦是心理的器官。

  2 .領會:認知是人腦對客觀現實能動的反映。

  (三)個性傾向性對認知心理的影響

  1 .識記:(1)個性傾向性包含的范圍;(2)個性傾向性的特點

  2 .領會:個性傾向性對認知活動的推動作用。

  (四)認知心理的意識性

  1 .識記:(1)心理的意識性:(2)行為。

  2 .領會:心理、意識和行為的關系。

  (五)個體認知發(fā)展

  1 .識記:(1)個體認知發(fā)展的階段性、連續(xù)性;(2)認知階段的劃分:

  (3)讓·皮阿杰對兒童認知階段的劃分。

  2 .領會:認知的年齡特點對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3 .應用:根據年齡特點培養(yǎng)認知能力。

  (六)心理是腦的機能

  1 .識記:(1)神經系統;(2)腦神經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反射是神經系統 的基本活動方式;反射和反射弧;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 信號系統。

  2 .領會:(1)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關系;(2)條件反射是生理現象 也是心理現象;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的關系及意義。

  3 .應用:合理使用大腦。

  (七)認知心理研究的進展

  1 .識記:(1)認知心理的思辨研究;(2)認知心理的實驗室研究。

  2 .領會:信息論和計算機科學對認知心理研究的影響。

  第二章 注意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注意的實質、特點和功能,區(qū)分不隨意注意、隨意注 意及隨意后注意的各自特點,重點掌握引起不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的原因及注意 的各種品質。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注意的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對特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和集中的不可分性。

  (二)注意的內部狀態(tài)和外部表現

  注意是一種意識狀態(tài),它保證人能及時地集中心理活動,清晰而正確地反映 外界事物。注意總是伴有外部表現,注意的外部表現和內心狀態(tài)并不總是相對應 的。

  (三)注意的選擇功能及其理論

  注意的選擇性功能。過濾器理論。衰減器理論。主動加工模型理論。

  (四)注意的生理基礎

  定向反射,定向反射與注意。大腦皮層活動與注意,優(yōu)勢興奮中心說,額葉 策劃說。

  第二節(jié) 注意的種類(重點)

  (一)不隨意注意

  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隨意注意的 原因可分為兩大類:①刺激物本身的特點有刺激物的強度、對比關系、運動變化、 新異性等;②人的自身狀態(tài)有知識經驗、需要、興趣、期待、健康狀態(tài)等。

  (二)隨意注意

  隨意注意是有預定目的,在必要時還需要加以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不隨 意注意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注意的高級發(fā)展形式。隨意注意的引起和維持依賴 于人的活動目的與任務、興趣、對活動的組織與干擾做斗爭的狀態(tài)。

  (三)隨意后注意

  隨意后注意是在隨意注意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服從于當前活動任務,又 不需要意志努力,它對完成長期持續(xù)任務特別重要。

  第三節(jié) 注意的品質(次重點)

  (一)注意的廣度

  注意的廣度是指在一個注視點來不及移動的短暫時間內把握對象的數量。注 意的廣度可以用信息量來估量。影響注意廣度的條件有:知覺對象的特點;采用 的方法;活動的任務;知識經驗。

  (二)注意的穩(wěn)定性

  注意穩(wěn)定性是指依據任務在一定時間內把注意保持在某種事物或活動之上 的程度。注意起伏現象。影響注意穩(wěn)定性的條件:明確活動的任務;活動的多樣

  性;主體的身心狀態(tài)。

  (三)注意的緊張性

  注意的緊張性是指心理活動對某些客體的高度專注,而同時離開其他一切事 物。排除各種干擾,避免過度疲勞,提高注意緊張性。

  (四)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種或幾種活動上。注意分配的條件:同時進行 活動的熟練程度;建立各種活動之間的聯系;同時進行幾種活動的性質。動作技 能容易分配,智力活動之間分配注意較難。

  (五)注意的轉移

  主體根據新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注意的轉 移和注意的分散(分心)不同。影響注意轉移的條件: 先前活動吸引注意的強度; 新注意對象符合人的需要和興趣的程度。

  三、考核知識點

  (一)注意的特點

  (二)注意的功能

  (三)注意的生理基礎

  (四)注意的種類

  (五)注意的品質

  四、考核要求

  (一)注意的特點

  1 .識記:(1)注意的兩個特點: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外部表現。

  2 .領會:(1)注意的內部狀態(tài)和外部表現的關系;(2)掌握注意外部表 現的特點對教育工作的實踐意義。

  3 .應用:分析注意時的外部表現

  (二)注意的功能

  1 .識記:記憶選擇性功能的含義。

  2 .領會:(1)過濾器理論;(2)衰減器理論;(3)主動加工模型理論。

  (三)注意的生理基礎

  1 .識記:(1)定向反射;(2)定向反射的意義;大腦皮層優(yōu)勢興奮中心

  活動;大腦皮層的額葉作用。

  2 .領會:(1)定向反射與注意;(2)大腦皮層活動與注意。

  (四)注意的種類

  1 .識記:(1)不隨意注意;(2)隨意注意;(3)隨意后注意;(4)引 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5)引起和保持隨意注意的條件。

  2 .領會:(1)隨意后注意和隨意注意的關系;(2)注意規(guī)律在教學中的 應用。

  (五)注意的品質

  1.識記:(1)注意的廣度;(2)注意的穩(wěn)定性;(3)注意的起伏現象(注

  意的動搖);(4)注意的緊張性;(5)注意的分配;(6)注意的轉移;(7) 注意分散(分心))

  2 .領會:(1)影響注意廣度的條件;(2)影響注意穩(wěn)定性的條件;(3) 注意分配的條件;(4)注意轉移的條件;(5)注意品質的個別差異。

  3 .應用: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分心的缺陷。

  第三章 感覺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掌握感覺的概念,感受性及其變化, 視覺現象及規(guī)律,聽覺 現象及規(guī)律,以及皮膚覺、嗅覺、味覺、動覺、平衡覺、內臟覺等現象及規(guī)律。 要結合實際弄清感覺規(guī)律在實踐中德作用。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感覺的一般概念(一般)

  (一)什么是感覺

  感覺的概念。感覺是我們關于一切知識的最初源泉,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

  (二)感覺的生理機制

  產生感覺的生理機構是分析器。分析器分為:外周部分、傳入神經、神經中 樞。分析器并不是對刺激物的消極接受器,它是在刺激物影響下發(fā)生反射性變化 的器官。分析器是統一整體,它的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壞,就不能產生感覺。分析 器的外部分析器接受外來的刺激。

  內部分析器接受有機體內部發(fā)生變化的信息。

  (三)感覺的特殊能說

  德國生理學家,感官生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 P·繆勒提出,感覺的性質不依賴刺激物 的性質,而是決定于神經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能。緣勒承認感官的專門化,但不了 解感覺器官分化的原因。

  (四)感覺的分類

  依據刺激物和性質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特點,可以把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 部感覺兩大類。

  第二節(jié) 感受性和感覺閾限(重點)

  (一)感受性和感覺閥限

  感受性是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衡量的。

  (二)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閥限

  絕對感受性。絕對感覺閾限。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在數量上成反比關 系。絕對閾限值的可變性。

  (三)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

  差別感受性。差別感覺閾限。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值在數量上成反比關系。 (四)布格爾——韋伯——費希納定律

  布格爾——韋伯定律:△I/I=K

  韋伯——費希納定律:S=klogl

  第三節(jié) 視覺(次重點)

  (一)視覺刺激物

  視覺的適宜刺激物是一定范圍的電磁波。在可見光譜范圍內,不同電磁振蕩 的波長引起不同的顏色感覺。

  (二)視覺的生理機制

  產生視覺的生理結構包括:折光系統、感受系統、傳導系統、中樞系統。

  (三)視覺的兩重作用和適應

  視覺的兩重作用:錐狀細胞對光強有較低的感受性,棒狀細胞對光弱有高度 感受性。視覺的適應:暗適應,光適應。

  (四)顏色視覺

  顏色的分類。顏色有三種特性。顏色混合。色盲。色覺理論三色理論: 四色論。 (五)視覺后像和閃光融合

  視覺后像:正后像和負后像。閃光融合。

  (六)對比和其他分析器活動對視感受性的影響 對比。其他分析器活動對視覺的影響。

  (七)視覺敏銳度

  視敏銳度在于視覺辨別兩點之間的距離。視角。影響視敏銳度的因素。

  第四節(jié) 聽覺(次重點)

  (一)聽覺刺激物

  聲波是聽覺的適宜刺激物。純音。復合音:樂音和噪音。

  (二)聽覺的生理基礎

  耳的構造和功能。聽覺的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聽覺學說。

  (三)音高、響度和音色

  音高決定于物體振動推動周圍空氣每秒振動的次數。響度與聲音的物理強度 相對應,也有賴于音的高低?;艉团阋糁g的配合所形成的曲折變化的音波產 生不同的音色。

  (四)聽覺的適應和掩敲

  聽覺的適應。聽覺的疲勞和聽覺的適應有所區(qū)別。聲音的掩敞現象。影響聲 音掩蔽的因素。

  第五節(jié) 聽覺(次重點)

  (一)皮膚感覺

  皮膚感覺的概述。觸壓覺。溫度覺。痛覺。

  (二)味覺和嗅覺

  味覺。味覺的分類:酸、咸、苦、甜。嗅覺。氣味的混合。

  (三)內部感覺

  動覺,平衡覺(靜覺)。平衡覺與視覺、內臟感覺的聯系。

  (四)內臟感覺

  內臟感覺的感受器分布在一切內部器官的組織內。一般情況下內臟感受器的 信號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所掩蔽。

  三、考核知識點

  (一)感覺的概念

  (二)感覺的生理機制

  (三)感受性與感覺閥限

  (四)視覺刺激物

  (五)視覺兩重作用與適應

  (六)顏色視覺

  (七)視覺后像與閃光融合

  (八)對比和其他分析器活動對視感受性的影響

  (九)視覺敏銳度

  (十)聽覺刺激物及其生理機制

  (十一)皮膚覺

  味覺和嗅覺 內部感覺

  內臟感覺

  四、考核要求

  (一)感覺的概念及其生理機制

  1 .識記:(1)感覺;(2)人借助感覺反映外界事物和軀體的運動和狀態(tài); (3)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

  2 .領會:人的感覺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二)感覺的生理機制

  1 .識記:(1)分析器的組成部分;(2)內部分析器和外部分析器。

  2 .領會:(1)分析器是在刺激物的影響下發(fā)生反射性變化的器官:(2)

  感官特殊能說。

  (三)感受性和感覺闊限

  1 .識記:(1)感受性;(2)感覺閾限;(3)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 (4)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

  2 .領會:韋伯—一費希納定律

  (四)視覺刺激物及其生理機制

  1.識記:(1)視覺的適宜刺激物是一定范圍的電磁波;(2)視感受器—— 眼睛:(3)視網 膜結構及其作用,(4)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2 .領會:視覺產生的機制

  3 .應用:保護眼睛對提高視感受性的重要意義。

  (五)視覺的兩重作用與適應

  1 .識記:(1)錐狀細胞;(2)棒狀細胞;(3)明適應和暗適應。

  2 .領會:維狀細胞和棒狀細胞和適應的關系

  3 .應用:適應現象對人的生活與工作的意義

  (六)顏色視覺

  1 .識記:彩色和無彩色;(2)明度(3)色調(4)飽和度;(5)顏色混 合;(6)色盲

  2 .領會:(1)牛頓顏色混合三條規(guī)律;(2)視覺三色學說:(3)四色論。

  3 .應用:彩色功能及心理影響。

  (七)視覺后像和閃光融合

  1 .識記:(1)后像;(2)正后像和負后像;(3)閃光融合。

  2 .領會:影響閃光融合的條件。

  (八)對比和分析器相互作用對視感受性的影響

  1 .識記:(1)對比;(2)無彩色對比和彩色對比。

  2 .領會:其他分析器活動對視感受性的影響。

  (九)視覺敏銳度

  1 .識記:(1)視覺敏銳度;(2)視角和視網膜像大小的關系。

  2 .領會:影響視覺敏銳度的因素。

  (十)聽覺刺激物及其生理機制

  1 .識記:(1)聽覺適宜刺激物;(2)純音和復合音;(3)樂音和噪音; (4)產生聽覺的機制。

  2 .領會:(1)基音和音的配合對音色的影響;(2)樂音對人的心理影響。

  3 .應用:重視聽覺疲勞,保護聽力

  第四章 知覺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知覺的實質和它的基本特點。 掌握什么是空間知覺、 時間知覺、運動知覺、和它們的規(guī)律性。結合實際明確知覺規(guī)律在實踐中的應用。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知覺的一般概念(一般)

  (一)什么是知覺

  知覺的概念。感覺和知覺同屬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在實際生活中二者是不可 分的。

  (二)影響知覺產生的主觀因素

  知覺對知識經驗的依賴性;知覺者的態(tài)度、興趣、能力。

  (三)知覺的類別

  依據知覺時起主導作用分析器分類;依據知覺所反映的空間特性、時間特性 進行分類。

  第二節(jié) 知覺的基本特性(重點)

  (一)知覺的選擇性

  知覺選擇性的含義。知覺對象和背景的轉換。從背景選擇出對象的條件。

  (二)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過程中整體和部分的相互制約關系;知覺中的個別部分對整體的影響; 整體知覺對個別部分的影響。知覺的整體性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三)知覺的恒常性

  知覺恒常性的概念。知識經驗對知覺恒常性的作用。知覺恒常性的意義。

  (四)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理解性的概念。知覺的理解性依賴于過去的經驗,語詞也有重要作用。 理解對知覺的作用。

  第三節(jié) 空間知覺(次重點)

  (一)什么是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空間關系的反映,是憑借某些分析器得來的關于 物體的認識。是在生活歷程中與事物不斷接觸中發(fā)展起來的。

  (二)形狀知覺

  形狀知覺是關于物體形狀的反映,人根據視覺、觸摸覺和運動覺聯合活動提 供的信號去知覺物體的大小。知覺形狀的恒常性。

  (三)大小知覺

  網膜視像的大小是知覺大小的重要信息;對象的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知覺大小的恒常性。

  (四)立體與距離知覺

  雙眼視差。眼睛的調節(jié)和輻轉。線條透視。空氣透視。光線明暗分布。對象 的重疊。運動視差。

  (五)方位知覺

  方位知覺和參照系。視覺的方向定位。動覺的方向定位。平衡覺的方向定位。 聽覺的方向定位

  第四節(jié) 時間知覺(重點)

  (一)什么是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是人腦對客觀現象時間關系的知覺。時間知覺的標志。

  (二)時間估計

  由視覺、聽覺、肌肉——運動覺、肌體覺等多種分析器參加來判斷。影響時 間知覺誤差的因素。

  第五節(jié) 運動知覺(次重點)

  (一)運動知覺的含義

  運動知覺是辨別事物的靜止和運動、運動速度快慢的知覺。運動知覺是視覺、 動覺、平衡覺聯合活動的結果,有時聽覺和膚覺也參與活動。

  (二)運動知覺的依存條件

  物體運動的速度。運動著的物體和觀察者的距離。運動知覺的參照系。似動。 誘發(fā)運動。

  第六節(jié) 錯覺(次重點)

  (一)錯覺及其種類

  錯覺是指依據感知材料對周圍環(huán)境做出不真實的解釋。幾何圖形錯覺。形重 錯覺、運動錯覺、時間錯覺。

  (二)產生錯覺的原因

  知覺對象結構變化。生理解剖方面的原因,主觀因素。

  (三)對錯覺的利用

  利用錯覺現象,增強其長處,補救其缺陷,為生活服務。

  第七節(jié) 觀察(次重點)

  (一)什么是觀察

  觀察是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觀察在實踐領 域中的重要意義

  (二)觀察力的培養(yǎng)

  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培養(yǎng)觀察技能,培養(yǎng)寫作觀察記錄和寫報告的能力。

  三、考核知識點

  (一)知覺的概念

  (二)知覺的特性

  (三)空間知覺

  (四)立體與距離知覺

  (五)方位知覺

  (六)時間知覺

  (七)運動知覺

  (八)錯覺

  (九)觀察

  四、考核要求

  (一)知覺的概念

  1 .識記:(1)知覺;(2)知覺是以現在感受刺激的信號與過去經驗的記 憶相結合而產生。

  2.領會:(1)影響知覺產生的因素;(2)感覺和知覺的區(qū)別與聯系;(3) 影響知覺的主客觀因素。

  (二)知覺的特性

  1 .識記:(1)知覺的選擇性;(2)知覺的整體性;(3)知覺的恒常性; (4)知覺的理解性。

  2 .領會:(1)從背景中選擇出對象的條件;(2)知覺中整體和部分關系; (3)過去經驗、語調的指導對知覺理解性的是響。

  3 .應用:知覺的理解性在生活中的意義

  (三)空間知覺

  1 .識記:(1)空間知覺;(2)空間知覺是由多種分析器實現的;(3)形 狀知覺;(4)大小知覺。

  2 .領會:(1)大小知覺和形狀知覺的恒常性(2)知覺恒常性知識在實際

  中的應用。

  3 .應用:空間知覺的重要性。

  (四)立體與距離知覺

  1 識記:(1)雙眼視差;(2)眼睛的調節(jié)和輻輳;(3)線條透視;(4) 空氣透視;(5)光線明暗分布;(6)對象的重疊;(7)運動視差。

  2 .領會:有機體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提供的信號對立體和距離知覺的影響。

  3 .應用:立體與距離知覺的重要意義。

  (五)方位知覺

  1 .識記:(1)方位知覺的含義;(2)方位知覺的參照系;(3)視覺的方 向定位;(4)動覺的方向定位;(5)平衡覺的方向定位;(6)聽覺的方向定 位。

  2 .領會:實踐活動中視覺、聽覺、動覺、觸覺、平衡覺相互協同活動影響 空間定向能力。

  3 .應用:方位知覺的重要性。

  (六)時間知覺

  1 .識記:(1)時間知覺的含義;(2)時間知覺的標志

  2 .領會:(1)參加判斷時間的分析器活動;(2)影響時間知覺誤差的因素

  3 .應用:時間知覺的重要性

  (七)運動知覺

  1 .識記:(1)運動知覺的含意;(2)運動知覺下閾和上閾;(3)似動; (4)誘發(fā)運動。

  2 .領會:運動知覺的依存條件

  3 .應用:運動知覺的重要性

  (八)錯覺

  1 .識記:(1)錯覺的含義:(2)錯覺的種類

  2 .領會:產生錯覺的原因。

  3 .應用:利用錯覺為生活服務

  (九)觀察

  1 .識記:(1)觀察的含義(2)觀察的條件

  2 .領會:觀察的培養(yǎng)。

  3 .應用:觀察在科研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 記憶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什么是記憶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瞬時、 短時、長時三種記憶各自的特點。掌握記憶的規(guī)律,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教育 工作者要學會自覺地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記憶力。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記憶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記憶

  記憶的概念。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是彼此緊密聯系的定量過程。記憶在 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瞬時記憶是記憶系統的開始階段,信息儲存不超過 2 秒。短時記憶一般是對 材料識記一次,在頭腦中保留 15 秒——2 分鐘;長時記憶儲存一分鐘以上,有足 夠復習其容量無限制。

  (三)記憶生物學研究

  記憶的腦皮層定位和非定位研究。記憶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第二節(jié) 識記(重點)

  (一)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無意識記。無意識記的被動性。有意識記。有意識記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機械識記,機械識記的必要性。意義識記,意義識記的優(yōu)越性。

  (三)影響識記效果的因素

  目的任務對識記的影響。材料的性質、形式和數量對識記的影響。識記方法 的影響。

  第三節(jié) 保持和遺忘(重點)

  (一)保持

  保持是識和記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記憶的儲存。識記的內容在量上和質上都有所 變化。識記是暫時神經聯系留下“痕跡”的過程。

  (二)遺忘

  遺忘的表現。遺忘是由大腦皮層中記憶痕跡的消退或消失造成的。遺忘受識 記材料的意義、性質制約;遺忘進程先快后慢;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防止遺忘 要進行復習,復習的有效方式。

  第四節(jié) 回憶和再認(重點)

  (一)回憶

  回憶是過去曾經經歷過的事物不在眼前時重新出現的過程。直接回憶和間接 回憶。無意回憶和有意回憶。追憶。回憶和聯想。

  (二)再認

  再認的特點。再認和再現(回憶)是過去經驗恢復的兩種形式。再認中的錯誤。

  第五節(jié) 記憶的個別差異(次重點)

  (一)記憶類型

  記憶按其內容可分為直觀形象記憶、邏輯思維記憶、情緒記憶和運動記憶。 根據分析器,在參加記憶中所起的作用分為視覺的、聽覺的、運動覺以及這幾種 感覺的混合類型。

  (二)記憶品質的個別差異

  記憶的敏捷性。記憶的持久性。記憶的正確性?;貞浀臏蕚湫浴S洃浀母鞣N 品質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結合。

  三、考核知識點

  (一)記憶的概念

  (二)記憶的生物學基礎

  (三)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四)識記

  (五)保持

  (六)遺忘

  (七)再認與再現(回憶)

  (八)記憶的個別差異

  四、考核要求

  (一)記憶概念

  1 .識記:(1)記憶的含義;(2)記憶的心理過程;(3)記憶的分類

  2 .領會:(1)記憶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2)記憶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

  意義。

  (二)記憶的生物學基礎

  1 .識記:(1)大腦皮層顳葉和記憶;(2)大腦皮層額葉和記憶(3)神經 元內核糖核酸(RNA)和記憶

  2 .領會:(1)記憶的腦皮層定位說和非定位說。(2)通過提取或合成記 憶分子,提出“記憶遷移”的設想。

  (三)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1 .識記:(1)瞬時記憶的含義;(2)短時記憶的含義;(3)長時記憶的 含義。

  2 .領會:(1)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在記憶系統中的聯系;(2) 短時記憶與瞬時記憶的重要意義;(3)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是記憶發(fā)展的不同 階段或不同水平。

  3 .應用:三種記憶的重要性。

  (四)識記

  1 .識記:(1)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2)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2 .領會:(1)目的任務對識記的影響;(2)材料的性質和數量對識記的 影響;(3)從不同感覺道得到的材料對識記的影響:(4)識記方法對識記的影響。

  3 .應用:聯系實際說明機械識記的必要性和意義識記的優(yōu)越性。

  (五)保持

  1 .識記:(1)識記;(2)識記的生理機制是暫時神經聯系留下痕跡的過 程;(3)識記內容在量上和質上的變化。

  2 .領會:識記在整個記憶過程中的位置

  (六)遺忘

  1 .識記:(1)遺忘;(2)遺忘的各種表現;(3)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 忘;(4)復習。

  2 .領會:(1)遺忘受識記材料的意義、性質制約;(2)遺忘進程先快后 慢;(3)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對遺忘的影響,

  3 .應用:結合實際說明如何防止遺忘

  (七)回憶(再現)和再認

  1 .識記:(1)回憶;(2)再認;(3)直接回憶和間接回憶;(4)無意 回憶和有意回憶;(5)追憶

  2 .領會:(1)回憶和聯想;(2)再認和再現是過去經驗恢復的兩種形式, 其作用并不相同。

  3 .應用:結合實際說明追憶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八)記憶的個別差異

  1 .識記:(1)直觀形象記憶;(2)抽象邏輯記憶;(3)情緒記憶;(4) 運動記憶

  2 .領會:(1)按記憶內容劃分的記憶類型;(2)依據分析器在參加記憶 中所起作用劃分類型;(3)記憶的個別品質

  3 .應用:結合個人特點,培養(yǎng)優(yōu)良的社會品質

  第六章 表象、想象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重點掌握表象和想象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系,想象的種 類以及它們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教育工作者要結合教育實際,研究如何培養(yǎng)學 生的想象力。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表象(重點)

  (一)表象及其特征

  心理形象的浮現有兩種情況: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意識中浮現,是記憶的表 象。依據符號、標志影響構造事物的形象, 是想象表象。表象有直觀性、概括性、 由感知到思維的過渡性等特征。

  (二)表象的種類

  依據表象產生的主要感覺道,可分為視覺表象、聽覺表象、運動表象:依據 表象的概括程度可分為個別表象和一般表象,依據表象的創(chuàng)造程度,可分為記憶 表象和想象表象。

  (三)表象的生理機制

  表象是在一定刺激物的作用下,經過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協同活 動,使暫時神經聯系恢復,從而喚起表象。

  第二節(jié) 想象的一般概念(次重點)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以表象為基礎,在思維的參與下,經過加工改造,創(chuàng)造出新的的形象。 想象是人腦中舊的暫時聯系經過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暫時聯系的過程,第二信號系 統(語詞)起調節(jié)作用。想象來源于實踐,又受實踐的檢驗,各種實踐領域都離 不開想象。

  (二)想象過程

  粘合、夸來、擬人化、典型化、聯想等過程

  第三節(jié) 想象的種類(重點)

  (一)無意想象

  無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在一定刺激影響下不由自主而產生的想象。夢是 無意想象的一種形式;夢的離奇性與逼真性。夢是由一定動因所引起。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人根據一定目的、自覺進行的想象。再造想象及其意義,培養(yǎng)和 發(fā)展再造想象能力的條件。創(chuàng)造想象以再造想象為基礎又高于再造想象?;孟?。 空想。

  第四節(jié) 創(chuàng)造想象與活動(一般)

  (一)創(chuàng)造想象對活動的重要意義

  創(chuàng)造想象在技術革新、科學上的發(fā)現、文學藝術活動中的重要性。

  (二)創(chuàng)造想象的條件

  社會實踐的需求和個人的創(chuàng)造需要。原型啟發(fā)是創(chuàng)造的起點。創(chuàng)造者的思維 積極活動。自信心。靈感。

  三、考核知識點

  (一)表象及其特征

  (二)想象的概念

  (三)想象與實踐

  (四)想象過程

  (五)想象的種類

  (六)創(chuàng)造想象與活動

  四、考核要求

  (一)表象及其特征

  1 .識記:(1)表象的含義;(2)記憶表象;(3)想象表象;(4)表象 的種類。

  2 .領會:(1)表象的直觀性;(2)表象的概括性;(3)表象由感知 到思維的過渡性。

  3 .應用:表象在人的記憶和想象中的重要意義

  (二)想象的概念

  1 .識記:(1)想象的含義;(2)想象以表象為基礎。

  2 .領會:(1)第二信號系統(語詞)在想象活動中的支配和調節(jié)(2)大

  腦右半球在想象中的作用。

  (三)想象與實踐

  1 .識記:(1)想象在實踐活動中產生;(2)想象通過實踐檢驗;(3)想 象是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

  2 .領會:想象是客觀現實反映

  3 .應用:結合教學實際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

  (四)想象過程

  1 .識記:(1)粘合過程;(2)夸張過程;(3)擬人化過程(4)典型化 過程;(5)聯想過程。

  2 .領會:想象的分析綜合特點及其意義。

  3 .應用:聯想在想象中的作用

  (五)想象的種類

  1 .識記:(1)無意想象;(2)夢的不隨意性;(3)有意想象的形式:再 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幻想。

  2 .領會:再造想象的條件;(2)幻想、理想與空想三者之間的區(qū)別。

  3 .應用:結合學生實際提高再造想象的能力。

  (六)創(chuàng)造想象與活動

  1 .識記:創(chuàng)造想象對活動的意義

  2 .領會:(1)社會的需求與個人的創(chuàng)造需要對創(chuàng)造活動的影響;(2)原 型啟發(fā)和創(chuàng)造活動;(3)創(chuàng)造者的積極思維活動和創(chuàng)造活動;(4)自信心和創(chuàng) 造活動;(5)靈感和創(chuàng)造活動。

  3 .應用:結合學生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能力。

  第七章 思維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重點掌握思維的概念、基本特征、 思維的過程、思維的種 類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心理成分。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思維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思維

  思維是一種高級認識過程,思維不同于感知覺,思維和記憶既有聯系又有區(qū) 別。思維的間接性和概括性特征。思維和語言。

  (二)思維的種類

  依據思維的抽象程度,把思維分成直觀動作思維,具體行動思維和抽象邏輯 思維。

  (三)思維過程

  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是其他一切思維過程的基礎,抽象和概括。 比較。分類。系統化與具體化。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造性思維(重點)

  (一)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含義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指提供新的、首創(chuàng)性的具有社會價值產物的思維活動,創(chuàng)造性 思維既具有一般思維的特點,又有別于一般解決問題過程。

  (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心理特征

  思維的高度積極主動性。思維的敏銳性。思維的靈活性。其務件為:能否適 應迅速變化的外部條件;能否擺脫慣性。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思維的深刻性。

  (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式

  發(fā)散思維(輻射型思維)是沿著多方向、多角度、多側面尋找答案的思維。 人們的發(fā)散思維在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方面的差異性。聚合思維(輻輳型思 維)是方向明確、條理清楚的思維方式。發(fā)散思維和輻輳型思維在創(chuàng)造思維中都 是不可缺少的。直覺思維有三個特點:無意識性;具有“感知覺”特點,又能深人 到事物內部;來源于實踐經驗。直覺思維和分析性思維相互補充起作用。

  (四)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階段性

  準備階段。潛伏階段。頓悟階段。驗證階段。

  (五)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個性

  巴倫歸納出各門科學家共有的 10 種人格特征,托蘭斯對富有創(chuàng)造性兒童的 個性講行了分析,概括出 17 項特點。

  三、考核知識點

  (一)思維及其特點

  (二)思維種類

  (三)思維過程

  (四)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五)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心理特征

  (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式

  四、考核要求

  (一)思維及其特點

  1 .識記,(1)思維與感知覺的區(qū)別,(2)思維和記憶。

  2 .領會:(1)思維是認識的高級階段;(2)思維的間接性和概括性特點; (3)思維和語言。

  (二)思維的種類

  1 .識記:(1)直觀動作思維;(2)具體形象思維;(3)抽象邏輯思維。

  2 .領會:年齡階段和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關系。

  3 .應用:依據思維的年齡特點進行教育和教學。

  (三)思維過程

  1 .識記:(1)分析;(2)綜合;(3)比較;(4)抽象;(5)概括;(6) 具體化;(7)系統化;(8)分類。

  2 .領會:(1)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2)各種思維過程的有機 聯系。

  (四)創(chuàng)造性思維

  1 .識記: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含義。

  2、領會: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思維的一般特點的聯系與區(qū)別

  (五)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心理特征

  1 .識記:(1)思維的高度積極主動性;(2)思維的敏銳性;(3)思維的 靈活性;(4)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5)思維的深刻性

  2 .領會:(1)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思維的最高層次;(2)發(fā)揮創(chuàng)造思維,擺脫 思維慣性,迅速適應變化的外部環(huán)境。

  3 .應用: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能力。

  (六)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

  1 .識記:(1)發(fā)散思維;(2)聚合思維:(3)直覺思維。

  2 .領會:(1)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中最明顯的標志;(2)聚合思 維是發(fā)散思維的開端;(3)直覺思維的無意識性;(4)直覺思維具有“感知覺” 特點;(5)直覺思維的來源于實踐經驗。

  3 .應用: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三種思維方式各自的作用

  (七)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階段性

  1 .識記:(1)準備階段;(2)潛伏階段;(3)頓悟階段;(4)驗證階段。

  2 .領會:創(chuàng)造性思維各階段的相互聯系和結合

  第八章 概念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重點掌握概念及其形成和影響邏輯推理的基本規(guī)律。教育 工作者要了解如何幫助學生正確形成和掌握概念。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概念的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概念是以表象為基礎形成起來 的。概念和表象都具有概括性,但它們在性質和程度上差別,

  (二)概念的層次性

  各種概念自身具有的特性。概念相互間的聯系和層次關系。

  (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概念的內涵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質屬性。概念的外延是表明概念所 反映的某一種或某一類事物的全部對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相互制約成反比關 系。

  (四)概念用詞標志

  概念用詞標志,并用詞固定下來而成為遠離事物的抽象的東西。概念和詞不 是一一對應關系。

  (五)概念的分類

  依據組成概念的屬性數量可分成單一概念和普遍概念。從概念所表示的性質 可分為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從概念所反映的屬性之間關系可分為連言概念、選 言概念和關系概念。依據概念形成的途徑可分為日常生活概念和科學概念。

  第二節(jié) 概念與判斷、推理(重點)

  (一)概念與判斷、推理的關系

  判斷是概念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判斷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與事實是否一致是 衡量判斷真?zhèn)翁搶嵉臉藴?。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導出一個新判斷。直 接推理和間接推理。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概念是判斷和推理的基礎,概念的形 成必須借助判斷和推理。

  (二)影響推理的因素

  材料的性質影響推理的進程。推理前提的氣氛對推理正確性的影響。個人的 態(tài)度和偏見對推理的影響。

  第三節(jié) 概念的形成(次重點)

  (一)概念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

  隨著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在對事物進行概括的基礎上形成著概念。概念在 不斷發(fā)展,并不斷出現新概念。

  (二)概念形成的實驗研究

  人工概念。影響概念形成和和改造的因素實驗研究。概念形成中的策略選擇:

  同時性掃描策略;相繼性掃描策略;保守性聚焦策略;冒險性聚焦策略。 險性聚焦策略。

  第四節(jié) 概念的掌握(次重點)

  (一)概念掌握的含義

  概念掌握是對人類已有概念的傳遞和學習過程。概念掌握經歷從具體到抽 象;從模糊到準確;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單到系統的發(fā)展趨勢。概念掌握是通過 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地習得過程。

  (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概念的掌握

  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日常概念影響;變式的運用;語詞和感性材料相結合。 下定義。形成概念體系。概念的運用。

  三、考核的知識點

  (一)概念的含義

  (二)概念的分類

  (三)概念與判斷、推理

  (四)推理及其影響因素

  (五)概念的形成

  (六)概念的掌握

  四、考核要求

  (一)概念的含義

  1 .識記:(1)概念和表象的區(qū)別;(2)概念的層次性;(3)概念用詞標志。

  2 .領會:(1)概念的內涵和外延;(2)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 思維形式。

  (二)概念的分類

  1 .識記:(1)單一概念和普遍概念;(2)具體概念和抽象批念(3)連言

  概念、選言概念和關系概念

  2 .領會:日常概念的特點和科學概念,各種概念分類的依據。

  (三)概念與判斷、推理

  1 .識記:(1)判斷的含義;(2)衡量判斷真?zhèn)蔚臉藴?(3)推理的含義; (4)直接推理和間接推理((5)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

  2 .領會:概念與判斷推理的關示

  (四)推理及其影響因素

  1 .識記:推理的前提

  2 .領會:(1)材料性質影響推理的進程;(2)推理前提的氣氛對推理的 正確性的影響;(3)個人的態(tài)度和偏見對推理的影響。

  3 .應用:進行正確推理。

  (五)概念的形成

  1 .識記:(1)人工概念;(2)同時性掃描策略;(3)相繼性掃描策略; (4)保守性聚焦策略;(5)冒險性聚焦策略。

  2 .領會:影響概念改造的因素。

  (六)概念的掌握

  1 .識記:(1)概念掌握的含義;(2)概念形成和掌握的區(qū)別。

  2 .領會:(1)日常概念對科學概念掌握的作用;(2)變式運用與 掌握概 念;(3)下定義與概念掌握;(4)形成概念體系對掌握概念的重要意義;(5) 運用概念與概念掌握。

  3 .應用:(1)在教學中如何運用感性材料幫助學生掌握概念;(2)在教 學實際中有效地把語詞和感性材料結合起來

  第九章 問題解決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重點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的問題解決程序、解決問 題的基本階段以及影響解決問題的因素。教育工作者要幫助學生掌握創(chuàng)造性地解 決問題的能力。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問題解決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指對由一定情景所引起的問題,按照一定目標,通過一系列心理 活動階段,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問題可以是結“一次性的”也可能是較為復雜 的,沒有固定的答案。

  (二)問題解決的實驗研究

  桑代克關于動物的“嘗試錯誤”的實驗研究??晾贞P于黑猩猩對“情景的頓 悟”研究。

  (三)問題解決程序的研究

  依據信息論、控制論和計算機科學所設計的問題解決的實驗。問題解決過程 是問題解決者尋找操作系列,以達到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分為初始狀態(tài)、 中間狀態(tài)、目標狀態(tài)。

  第二節(jié) 解決問題的基本階段(重點)

  (一)發(fā)現問題

  發(fā)現問題的意義。發(fā)現問題的條件有:人對活動的積極態(tài)度;認識興趣;對 知識的依賴性;掌握發(fā)現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明確問題

  明確問題的重要性。“過濾式分析”。對問題通過綜合的有方向性的分析(綜 合性分析)。

  (三)提出假設

  提出假設的意義。假設的提出和一個人的知識豐富性、思維水平、直觀感性 形象、創(chuàng)造性思維、靈感等有關

  (四)檢驗假設

  檢驗假設可以是付諸實際,直接去檢驗,也可以通過智力活動間接地檢驗。

  (五)問題解決四個階段的重疊性

  在復雜問題解決時,問題解決四個階段往往是循環(huán)往復、相互重疊。在簡單 問題解決中,由于過程短,往往難于區(qū)分各階段的界線。

  第三節(jié) 影響解決問題的因素(次重點)

  (一)動機

  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動 機的強度與解決問題的效率成正比。

  (二)問題情境

  問題情況簡單、明顯,問題就容易解決。復雜、隱匿,有礙于問題解決。

  (三)定勢作用

  定勢是未被意識到的對一定活動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這種方式在問題稍有變化

  時可能起障礙作用

  (四)功能固著

  某種物體經常以某種方式使用,其功能就被固定在那種物體上。這種賦予某 一物體的功能,影響著靈活地運用該物體去解決問題

  (五)知識技能的遷移

  利用正遷移規(guī)律。避免干擾

  (六)拓寬思路

  知識面窄,影響思路順暢。發(fā)揮多指向、多起點、多維度的思維品質。

  (七)個性因素的影響

  勤奮的影響。自信心的影響。責任心的影響。獨立性的影響。競爭心的影響。 能力的影響

  三、考核知識點

  (一)問題解決

  (二)嘗試錯誤

  (三)情景頓悟

  (四)問題解決程序

  (五)問題解決基本階段

  (六)定勢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七)功能固著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八)知識遷移對問題解決的影響

  (九)個性因素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四、考核要求

  (一)問題解決

  1 .識記:(1)問題解決的含義;(2)一次性的解決問題;(3)沒有固定

  答案的問題。

  2 .領會:(1)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特征;(2)“嘗試錯誤”和頓悟的研究。

  (二)問題解決的程序

  1 .識記:(1)問題解決程序研究的依據;(2)問題解決過程是尋找系列 以達到目標的過程;(3)操作過程的三種狀態(tài)。

  2 .領會:搜尋從初始狀態(tài)到達目標狀態(tài)的兩條途徑: 一是啟發(fā)式;二是規(guī) 則式。

  (三)解決問題的基本階段

  1 .識記:(1)發(fā)現問題;(2)明確問題;(3)提出假設;(4)驗證假設。

  2.領會:(1)發(fā)現問題的條件;(2)明確問題中的“過濾式分析”和“綜 合性分析”;(3)假設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4)假設提出所依賴的條件;

  (5)問題解決四個階段的重疊

  3 .應用:幫助學生發(fā)展正確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定式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1 .識記:(1)定勢的含義;(2)定勢的形成

  2 .領會:(1)利用定勢的積極方面順利解決問題;(2)防止”定勢的消極

  影響。

  (五)功能固著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1 .識記:(1)功能固著的含義;(2)功能固著的習得

  2 .領會:擅于識別物體的功能,從多方面選擇和應用同一物體的功能解決 問題。

  3 .應用:如何防止功能固著對解決問題的消極影響。

  (六)知識、技能的遷移

  1 .識記:(1)知識遷移的含義;(2)知識遷移的種類。

  2 .領會:(1)利用正遷移的規(guī)律;(2)避免知識遷移的干擾

  第十章 言語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語言和言語的概念、分類及特點及個體言語獲得與發(fā)展 的規(guī)律;正確認識閱讀、寫作的特點,在實際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 力。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言語的概述(一般)

  (一)語言和言語的概念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由音、形、義統一的詞匯按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組成的 復雜的符號系統,它代表一定的事物,言語則是人們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情感并 影響別人的過程。如果說語言是交際工具,那么言語就是交際過程本身。言語過 程包括言語表達和言語感知理解兩方面。

  (二)語言和思維的關系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活動借助概括性極強的詞來進 行,思維的結果反過來又豐富詞匯。

  (三)言語分類

  言語活動可以分為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兩類。外部言語又包括口頭言語和書 面言語兩種。口頭言語是憑借發(fā)音器官發(fā)出某種聲音,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 言語。

  書面言語是憑借某種語言影響別人或借助書面言語接受別人影響的活動。它 是在口頭言語上發(fā)展起來,但比口頭言語更準確、豐富、開展, 語法要求更嚴謹。 內部言語是同思維聯系在一起的不出聲的言語活動。它的特點是隱蔽性、片斷性、 簡略性。內部言語不直接參與交際。

  第二節(jié) 言語的生理機制(重點)

  (一)參與人的言語活動的三種分析器

  參與言語活動的三種分析器為言語視覺分析器、言語聽覺分析器和言語動覺 分析器。三種分析器共同作用, 在大腦皮層中形成暫時神經聯系,產生言語活動。

  (二)大腦言語功能一側化

  大腦兩半球功能分工不同,言語活動中樞主要在大腦左半球,即布洛卡區(qū)和 威爾尼克區(qū),這些部位受損傷會嚴重影響言語活動進行。大腦左半球是言語功能 的優(yōu)勢半球,有兩個語言功能區(qū):前語言區(qū)(布洛卡區(qū))與言語表達有關;后語 言區(qū)(威爾尼克區(qū))與言語理解有關。

  第三節(jié) 言語獲得與發(fā)展(次重點)

  (一)言語獲得與發(fā)展的有關理論

  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認為兒童言語活動是在與事物接觸中通過條件反射使 詞成為信號的信號,并形成詞與詞之間的聯系。強化學習理論認為兒童的言語行 為是通過強化形成的。社會學習理論。語言轉換生成理論。

  (二)兒童言語發(fā)展趨勢

  兒童言語發(fā)展是主體與客觀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兒童言語發(fā)展經過了前語 言時期與語言發(fā)展時期。兒童言語發(fā)展一般經過短語階段——電報句階段——結 構語言階段,在結構語言階段,兒童內部言語也開始發(fā)展起來。

  第四節(jié) 閱讀(次重點)

  (一)閱讀的概念

  閱讀是從包括文字及其相關的各種圖表的書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過程。它包 括朗讀與默讀兩種形式。

  (二)閱讀過程模式

  有關閱讀過程的研究有三種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認為閱讀是從文字感知開 始,經過信息加工達到理解詞意、句意的過程,每一環(huán)的加工是后一環(huán)節(jié)加工的 基礎,信息加工方向是單向的。自下而上模型認為閱讀是運用有關知識對課文進 行加工的過程。相互作用模式認為閱讀是兩種信息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閱讀中言語感知和理解

  閱讀中首先感知的是文章的字詞。字詞識別服從知覺整體性原則。字的外形 輪廓、詞頻、上下文關系影響字、詞義識別。對句子理解既要掌握詞義也要掌握 語法。語言、語調、停頓和詞序都是語法表達手段。

  (四)閱讀影響因素

  閱讀是一種高級、復雜的活動,受各種社會因素影響,主要有閱讀動機、閱 讀環(huán)境、閱讀材料及閱讀速度等。

  第五節(jié) 寫作(重點)

  (一)寫作的概念

  寫作是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和影響別人的過程。

  (二)寫作發(fā)展趨勢

  寫作一般包括三個階段;構思、轉換和寫作。兒童寫作能力是在口頭言語表 達基礎上形成的,真正的命題作文在三年級左右才開始。兒童寫作能力發(fā)展經過 識字——組詞——造句——寫話,寫短文幾個階段。

  (三)寫作技能培養(yǎng)

  寫作需要選材,所以要指導學生掌握大量豐富資料,要根據年齡特征循序漸 進指導其提高寫作能力。

  三、考核知識點

  (一)語言和言語

  (二)言語種類和特點

  (三)言語發(fā)音器官及腦功能一側化

  (四)兒童言語發(fā)展趨勢

  (五)閱讀過程模式

  (六)閱讀中言語感知和理解及其影響因素

  (七)寫作能力發(fā)展趨勢及培養(yǎng)

  四、考核要求

  (一)語言和言語

  1 .識記:(1)語言;(2)言語。

  2 .領會:(1)語言和言語的關系;(2)思維和語言的關系。

  (二)言語種類和特點

  1 .識記:(1)口頭言語:(2)書面言語;(3)內部言語

  2 .領會:(1)言語種類及特點;(2)言語各種類之間聯系與區(qū)為

  3 .應用:根據實際需要采用合適的言語表達方式。

  (三)腦功能一側化

  1 .識記:(1)參與言語活動的三種分析器;(2)大腦功能一側化;(3) 威爾尼克區(qū);(4)布洛卡區(qū)。

  2 .領會:(1)三種分析器組成及其作用(2)大腦左半球時語言功能定位 及其對言語活動的影響。

  3 .應用:在實際中注意開發(fā)大腦左半球的語言能力。

  (四)兒童言語發(fā)展趨勢

  1.識記:(1)前語言行為及特點:(2)短語階段;(3)電報句階段,(4) 結構語言階段。

  2 .領會:(1)兒童言語獲得與發(fā)展各種理論的主要觀點;(2)兒童言語 獲得與發(fā)展趨勢。

  3 .應用:依據言語發(fā)展趨勢培養(yǎng)兒童言語感知表達能力。

  (五)閱讀過程模式

  1 .識記:(1)閱讀;(2)朗讀;(3)默讀;(4)各模式主要觀點。

  2 .領會:閱讀過程模式各主要觀點及各模式之間聯系、區(qū)別。

  3 .應用:(1)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培養(yǎng)朗讀、默讀能力。(2)用合適的模 式指導學生閱讀。

  (六)閱讀中言語感知與理解及其影響因素

  1 .識記:(1)詞:(2)句子;(3)閱讀動機;(4)閱讀速度。

  2 .領會:(1)字詞理解的原則;(2)影響句子、語義理解因素;(3)影 響閱讀的因素。

  3 .應用:(1)在實際教學中按照理解順序指導學生閱讀;(2)給學生提 供良好閱讀環(huán)境,強化其閱讀動機。

  (七)寫作能力發(fā)展趨勢及培養(yǎng)

  1 .識記:(1)寫作;(2)寫作構成階段;(3)寫作發(fā)展趨勢。

  2 .領會: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寫作特點。

  3 .應用:結合教學實際及學生年齡特點培養(yǎng)其寫作能力。

  第十一章 能力、智力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能力、才能、天才和智力等基本概念,能力、知識、 技能的關系,以及能力的種類與結構,影響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素。熟悉比內智 力量表和韋氏智力量表對智商的計算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jié) 能力心理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任務在心理方面的基本條件。能力和活動的聯 系。能力是個性特征。

  (二)能力、才能和天才

  順利地完成活動要有多種能力完備的結合,這種完備給合企。起的能力叫才 能,能力高度發(fā)展并得到最完備的結合,他人。地完成多種復雜的活動稱為天才。 天才是在優(yōu)異的先天然用的理上,經過后天影響發(fā)展起來的。

  (三)智力和能力

  智力是以抽象思維為核心的認識能力的綜合表現。能力除其認識方面的特 點,還包含實際操作方面。

  (四)能力與知識、技能

  能力和知識技能密切相關,能力影響著知識、技能掌握的難易和座度,也影 響對知識、技能的運用;另一方面,一個人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能夠促進能 力的發(fā)展。不能把知識、技能和能力等同

  (五)能力的種類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流體能力與晶體力。認知能力 和操作能力。

  第二節(jié) 能力結構理論(重點)

  (一)特殊因素理論

  桑代克提出人的能力是由許多獨立的成分或因素構成的。從 CAVD 測驗的結 果顯示,各測驗能力間雖然有相關,但它們是分別由不同分子組成。

  (二)斯皮爾曼的二因素理論

  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兩因素構成。G 因素是人的全部認 識機能共有的能力,S 因素是關于特殊機能的能力。完成任何一種作業(yè),都是 G 和 S 兩種因素決定的。

  (三)塞斯頓的群因素論

  塞斯頓認為,智力是由一群不同的原始能力所組成。他用他所編制的“基本 心理能力測驗”測定發(fā)現七種基本心理能力都有不同程的正相關。

  (四)艾森克的能力層次模式

  艾森克主張 G 因素(一般能力)存在,多因素實質是二因素的擴充,他提出 人類能力的層次模型。

  (五)維爾濃的智力結構模型

  維爾濃把斯皮爾曼的一般因素作為最高層次,下面又分成三個層次。

  (六)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模型

  吉爾福特用智力因素分析探討智力結構,所發(fā)現的智力因素劃分成緊密相關 的三維度,把三個維度結合起來,得出 180 種組合,每種組合都代表一種智力因 素。

  第三節(jié) 能力的發(fā)展與個別差異(次重點)

  (一)能力發(fā)展的一般趨勢

  從三四歲到十二三歲,智力發(fā)展是等速的,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負加 速。正常人的不同心理成分發(fā)展趨勢是一致的。18 歲以后,發(fā)展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 狀態(tài)。流體智力的發(fā)展大約在 25 歲達到頂峰,而晶體智力的發(fā)展到 25 至 30 歲 以后還緩慢的穩(wěn)步上升。

  (二)智力發(fā)展的個別差異

  超常兒童的特點:超常兒童的智商,超常兒童的能力,超常兒童與非智力因 素,超常兒童的生理素質。低常兒童的特點:智力低常兒童的界定和鑒別,低常 兒童的分布。能力發(fā)展早晚差異:能力的早期表現,能力的晚期表現。

  第四節(jié) 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條件(次重點)

  (一)遺傳

  遺傳及其對能力影響,基因不僅把生物體的某些性狀傳給后代,影響其發(fā)展, 而且還表現在基因重組、突變和染色體變異方面,使下一代獲得新性狀的遺傳。 家族史的調查和對雙生子的追蹤研究顯示個體的遺傳和變異。身體素質是能力發(fā) 展的自然前提。

  (二)環(huán)境

  產前環(huán)境的影響。早期經驗。學校教育。實踐活動。

  (三)能力與非智力因素

  信念和能力。情感和能力。意志和能力。自我評價和能力。

  第五節(jié) 能力的測量(一般)

  能力測量的意義;一般能力測驗;斯坦福——比內智力測驗;韋克斯勒智力 測驗。效度、信度、標準化。特殊能力測驗;西霜音樂能力測驗;一般職業(yè)適合 性測驗。

  三、考核知識點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和知識技能

  (三)能力的種類

  (四)能力的二因素說

  (五)能力的群因素說

  (六)能力層次結構模式

  (七)智力的三維結構模型

  (八)能力的個別差異

  (九)能力形成的遺傳因素

  (十)能力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

  (十一)能力在實踐中的發(fā)展

  (十二)斯坦福——比內智力測教

  (十三)韋克斯勒智力測驗

  四、考核要求

  (一)能力的概念

  1 .識記:(1)能力的含義;(2)才能;(3)天才;(4)能力和智力; (5)能力是個性特征。

  2 .領會:(1)能力和活動的聯系;(2)能力是認知和操作方面的個性心 理特征。

  (二)能力和知識技能

  1 .識記:(1)知識;(2)技能。

  2 .領會:(1)能力影響知識、技能的掌握和運用;(2)知識和技能促進 能力的發(fā)展;(3)不能把能力和知識、技能等同。

  3 .應用:傳授知識促進能力發(fā)展。

  (三)能力的種類

  1 .識記:(1)一般能力;(2)特殊能力;(3)模仿能力;(4)創(chuàng)造能 力;(5)流體能力;(6)晶體能力;(7)認知能力;(8)操作能力。

  2 .領會:(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關系;(2)模仿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 差異和關系;(3)區(qū)分流體能力和晶體能力的意義;(4)認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的關系。

  (四)能力的二因素說

  1 .識記:(1)G 因素;(2)S 因素

  2.領會:(1)二因素說的基本肉容,(2)G 因素能力高低是天才和白癡的

  指標;(3)S 因素的能力差異是個人的認識領域差異的表現。

  (五)塞斯頓的群因素論

  1 .識記:塞斯頓概括的七種基本因表

  2 .領會:塞斯頓的群因素論與二因素論的差異。

  (六)能力層次結構模式

  1 .識記:艾森克人類能力層次模型

  2 .領會:艾森克人類能力層次模型與斯皮爾曼的兩因素理論。

  (七)智力三維結構模型

  1 .識記:智力三維結構的三個維度包括:認識操體;內容;產品。

  2 .領會:(1)三個維度的關系;(2)三個維度的結合可以得出 180 種組

  合,每一種組合代表一種智力因素。

  (八)超常兒童

  1 .識記:(1)超常兒童的含義;(2)超常兒童的智商;(3)超常兒童的 能力。

  2 .領會:(1)超常兒童的非智力因素;(2)超常兒童的生理素質。

  3 .應用:利用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發(fā)展。

  (九)低常兒童

  1 .識記:(1)低常兒童的含義;(2)低常兒童的智商;(3)智力落后的 分類;(4)智力落后的分布。

  2 .領會:(1)低常兒童的界定和鑒別;(2)依據智力落后的不同。

  3 .應用:掌握低常兒童的特點,給予必要的教育。

  (十)能力形成的遺傳因素

  1 .識記:遺傳的含義。

  2 .領會:(1)身體素質是能力發(fā)展的自然前提;(2)遺傳對能力發(fā)展的 作用。

  3 .應用:正確對待遺傳的作用發(fā)展能力。

  (十一)能力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

  1 .識記:(1)環(huán)境的含義;(2)產前環(huán)境的影響;(3)早期經驗的影響。

  2 .領會:(1)能力形成和實踐的關系;(2)學校教育對能力形成的影響。

  3 .應用:重視環(huán)境對能力發(fā)展的作用。

  (十二)斯坦福——比內智力測驗

  1 .識記:(1)比率智商;(2)實際年齡;(3)智力年齡;(4)智力量 表;(5)信度和效度;(6)標準化。

  2 .領會:斯坦福——比內智力計算方法。

  (十三)韋克斯勒智力測驗

  1 .識記:高差智商。

  2 .領會:(1)韋克斯勒的求離差智商的計算方法;(2)韋克斯勒的智力

  測驗與斯坦福——比內智力測驗異同。

  第三部分 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層次表述

  本大綱在考核目標中,按照“識記”、“理解”、“應用”三個能力層次規(guī) 定其應達到的能力層次要求。各能力層次為遞進等級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 的基礎上,其含義是:

  識記:能知道有關的名詞、概念、知識的含義,并能正確認識和表述,是低 層次的要求。

  領會: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 握有關概念、原理、方法的區(qū)別與聯系,是較高層次的要求。

  應用:在領會的基礎上,能運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聯系學過的

  多個知識點分析和解決有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是最高層次的要求。

  二、教材

  1 .指定教材:

  認知心理,高玉祥,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

  2 .參考教材:

  認知心理學(第三版)——心理學導讀系列(萬千心理),(美)斯滕伯 格(Sternberg,R .J .)著,楊炳鈞等譯,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年版 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第 7 版),(美)安德森著,秦裕林等譯,人民郵 電出版社,2012 年版

  認知心理學:理論、實驗和應用(第 2 版),邵志芳,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

  認知心理學,樂國安、韓振華,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寓身認知心理學,費多益,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三、自學方法指導

  1 .在開始閱讀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閱大綱中有關這一章的考核知識點 及對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和考核目標,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 有的放矢。

  2 .閱讀教材時,要逐段細讀,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個知識點,對 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對基本理論必須徹底弄清,對基本方法必須牢固 掌握。

  3.在自學過程中,既要思考問題,也要做好閱讀筆記,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這可從中加深對問題的認知、理解和記憶,以利 于突出重點,并涵蓋整個內容,可以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4 .完成書后作業(yè)和適當的輔導練習是理解、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分析 問題、解決問題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做練習之前,應認真閱讀教材, 按考核目標所要求的不同層次,掌握教材內容,在練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 進行合理的回顧與發(fā)揮,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題時 應注意培養(yǎng)邏輯性,針對問題圍繞相關知識點進行層次(步驟)分明的論 述或推導,明確各層次(步驟)間的邏輯關系。

  四、對社會助學的要求

  1 .應熟知考試大綱對課程提出的總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

  2 .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能力層次,并深刻理解對各知識點的考核目標。

  3 .輔導時,應以考試大綱為依據,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不要隨意增刪內容, 以免與大綱脫節(jié)。

  4 .輔導時,應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宜提倡“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 主動爭取幫助,依靠自己學通”的方法。

  5 .輔導時,要注意突出重點,對考生提出的問題,不要有問即答,要積極啟 發(fā)引導。

  6 .注意對考生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要引導考生逐步學會獨 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解決問題。

  7 .要使考生了解試題的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個能 力層次中會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

  8.助學學時:本課程共 4 學分,建議總課時 72 學時,其中助學課時分配如下:

認知心理自考大綱

  五、關于命題考試的若干規(guī)定

  1 .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內容和考核目標都是考試內容。試題覆蓋到章,適當 突出重點。

  2 .試卷中對不同能力層次的試題比例大致是:“識記”為 20%、“理解”為 40%、“應用”為 40%。

  3 .試題難易程度應合理:易、較易、較難、難比例為 2 :3 :3 :2。

  4 .每份試卷中,各類考核點所占比例約為:重點占 60%,次重點占 30% ,一 般占 10%。

  5.試題類型一般分為:單項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

  6 .考試采用閉卷筆試,考試時間 150 分鐘,采用百分制評分,60 分合格。

  六、題型示例(樣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分,共■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卡”上的 相應字母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 .注意不包括

  A .隨意注意 B .隨意后注意

  C .不隨意注意 D .隨意中注意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分,共■分)

  1 .空間知覺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距離知覺和_____。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分,共■分)

  1 .問題解決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分,共■分)

  1 .簡述 5 問題解決的基本階段。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分,共■分)

  1 .論述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標簽:??????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間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5 m.gskzp.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聯系我們 | 浙ICP備2023018783號